2013年06月14日
重返童年時刻的小道
前幾日下班回家,路過小區附近一塊空地,見那兒三三兩兩聚集了一群人,出於好奇,一打聽,仍是準備放露天電影。在播放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,放場電影本也不算稀奇事,但這“露天”兩字卻觸動了我的回憶神經,頓時兒時看露天電影的往事一幀一幀地浮現眼前法國紅酒。

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江南山區農村尚處於大集體時代,一年的辛勤勞作僅能勉強糊口,文化活動極其匱乏,一年中除了偶爾能看上一兩次黃梅戲外,看露天電影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絕對是一頓難得的精神大餐,甚至賽過一場小年。鄉下放電影的理由林林種種,有娶妻嫁女的,有高中皇榜的…,當然也有毫無由頭的。儘管理由很多,但畢竟一個月也攤不上一場。
那時村裡沒有任何通信工具,唯有村裡的大喇叭擔負著消息傳遞的任務。只要村裡放電影,尚未通知,孩子們就能提前二三天知道。於是,村裡頓時洋溢著節日的氛圍,孩子們開始歡呼雀躍,奔走相告,連續幾天精神激昂。在煎熬的等待中,我們終於等到了放電影的那天。也許是放電影是當時鄉下一件大事,連那些整日板著面孔的老師也偶爾善解人意,也會在放電影的那天偷偷提前讓我們放學回家。一聽到下課鈴聲,我們便像脫韁的小馬一樣,飛奔回家。到家後家長開始給我們分發任務︰弟弟負責去叫外村的七大姑八大姨,我負責拿出家裡的大大小小的板凳,搶先佔據最佳位置,姐姐則負責幫媽媽燒飯(有些親戚是要提前接來的)。晚飯通常會提前二個小時。村裡的晒谷場永遠是放電影的場所。還未等吃晚飯,我們就沖向放電影的晒谷場,同玩伴鬧成一片,頓時晒谷場變成了遊戲場和打斗場Moving company。
在正式放映之前,放映員通常會先對焦,此時,我們這些調皮蛋和搗蛋鬼(村裡對孩子們的戲稱)就會在幕布前做各種各樣動作,以使銀幕上出現“狗頭”、“兔子”、“鳥”等動物的投影。正式放映之前一般會加映記錄片,當晒谷場漸漸安靜下來時,大家盼望已久的正片就登場了。電影多半是戰鬥劇情片,如《南征北戰》、《渡江偵察記》、《智取華山》等,也有一些憶苦思甜片,如《賣花姑娘》和《白毛女》等。每當銀幕上出現金光四射的八一軍徽時,我們這些孩子都會發出激動的歡呼聲。在我幼小的心中,“八一”就是銀幕上的英雄,這種英雄情結對我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,以至於後來我也成了一名海軍軍官;也有一些憶苦思甜片,如《賣花姑娘》和《白毛女》等。我的幼小心靈也隨著劇情的喜怒哀樂跌宕起伏,一會兒淚流滿面,一會兒破涕為笑,一會兒義憤填膺,一會兒拍掌叫好。從這些黑白世界裡,我初識了人間的真善美以及丑和惡。
電影結束之時,整個晒谷場就像炸了鍋似的,有呼兒喚娘的,有找不到鞋子的,有談論電影情節的….大約10分鐘後,村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,除了偶爾有幾聲狗吠外,只有皓潔的月光靜靜地瀉在這一片土地上。
除了在本村看電影以外,我們更多地去外村看。只看聽到附近村莊放電影,無論遠近,我們都會喚上若干玩伴,踏著月色前往。如果月光皓潔,那便是上天給我們的恩賜;如果月光羞澀,我們通常會點亮剝皮晾干的葵花杆,照亮腳下。在這樣的夜晚,點點火光宛如條條火龍,蜿蜒在鄉間的小道上。那是一幅怎樣的寧靜夜晚下流動的風景搬運公司﹗
這便是我童年的露天電影︰熱鬧、樸素、純真,充滿情趣﹗如今我很少光顧電影院,雖然偶爾也會在土豆網上看大片,但再也難以尋回看露天黑白電影的那一份情趣和激動了。悵然間,我想起孔子說的一句話“逝者如斯夫”﹗

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江南山區農村尚處於大集體時代,一年的辛勤勞作僅能勉強糊口,文化活動極其匱乏,一年中除了偶爾能看上一兩次黃梅戲外,看露天電影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絕對是一頓難得的精神大餐,甚至賽過一場小年。鄉下放電影的理由林林種種,有娶妻嫁女的,有高中皇榜的…,當然也有毫無由頭的。儘管理由很多,但畢竟一個月也攤不上一場。
那時村裡沒有任何通信工具,唯有村裡的大喇叭擔負著消息傳遞的任務。只要村裡放電影,尚未通知,孩子們就能提前二三天知道。於是,村裡頓時洋溢著節日的氛圍,孩子們開始歡呼雀躍,奔走相告,連續幾天精神激昂。在煎熬的等待中,我們終於等到了放電影的那天。也許是放電影是當時鄉下一件大事,連那些整日板著面孔的老師也偶爾善解人意,也會在放電影的那天偷偷提前讓我們放學回家。一聽到下課鈴聲,我們便像脫韁的小馬一樣,飛奔回家。到家後家長開始給我們分發任務︰弟弟負責去叫外村的七大姑八大姨,我負責拿出家裡的大大小小的板凳,搶先佔據最佳位置,姐姐則負責幫媽媽燒飯(有些親戚是要提前接來的)。晚飯通常會提前二個小時。村裡的晒谷場永遠是放電影的場所。還未等吃晚飯,我們就沖向放電影的晒谷場,同玩伴鬧成一片,頓時晒谷場變成了遊戲場和打斗場Moving company。
在正式放映之前,放映員通常會先對焦,此時,我們這些調皮蛋和搗蛋鬼(村裡對孩子們的戲稱)就會在幕布前做各種各樣動作,以使銀幕上出現“狗頭”、“兔子”、“鳥”等動物的投影。正式放映之前一般會加映記錄片,當晒谷場漸漸安靜下來時,大家盼望已久的正片就登場了。電影多半是戰鬥劇情片,如《南征北戰》、《渡江偵察記》、《智取華山》等,也有一些憶苦思甜片,如《賣花姑娘》和《白毛女》等。每當銀幕上出現金光四射的八一軍徽時,我們這些孩子都會發出激動的歡呼聲。在我幼小的心中,“八一”就是銀幕上的英雄,這種英雄情結對我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,以至於後來我也成了一名海軍軍官;也有一些憶苦思甜片,如《賣花姑娘》和《白毛女》等。我的幼小心靈也隨著劇情的喜怒哀樂跌宕起伏,一會兒淚流滿面,一會兒破涕為笑,一會兒義憤填膺,一會兒拍掌叫好。從這些黑白世界裡,我初識了人間的真善美以及丑和惡。
電影結束之時,整個晒谷場就像炸了鍋似的,有呼兒喚娘的,有找不到鞋子的,有談論電影情節的….大約10分鐘後,村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,除了偶爾有幾聲狗吠外,只有皓潔的月光靜靜地瀉在這一片土地上。
除了在本村看電影以外,我們更多地去外村看。只看聽到附近村莊放電影,無論遠近,我們都會喚上若干玩伴,踏著月色前往。如果月光皓潔,那便是上天給我們的恩賜;如果月光羞澀,我們通常會點亮剝皮晾干的葵花杆,照亮腳下。在這樣的夜晚,點點火光宛如條條火龍,蜿蜒在鄉間的小道上。那是一幅怎樣的寧靜夜晚下流動的風景搬運公司﹗
這便是我童年的露天電影︰熱鬧、樸素、純真,充滿情趣﹗如今我很少光顧電影院,雖然偶爾也會在土豆網上看大片,但再也難以尋回看露天黑白電影的那一份情趣和激動了。悵然間,我想起孔子說的一句話“逝者如斯夫”﹗
Posted by sugarful at
20:43
│Comments(2)